中新经纬8月25日电 (马静)“中国资本市场一定要从融资市场转变为投资市场,为投资者提供有成长性、透明度好的资产,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。”24日,在中国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大会上,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、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表示,要做到上述理念的根本转型,首先要对目前的减持制度做重大改革。
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、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 主办方供图
(资料图)
正视财富管理机构在专业和信用能力两方面的建设
吴晓求谈到,虽然当前中国居民部门的财富结构中,65%都在不动产或房地产上,但这一比例未来一定会逐年下降。“随着整个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,居民部门的财富结构向金融化和证券化方向变化,这是迈向发达国家的必然趋势,因此我们要做好财富管理的基础工作。”
在吴晓求看来,财富管理需求、财富管理机构、底层资产的厚度和结构、基于信息披露的监管构成了财富管理的四个基础。当前中国财富管理机构和底层资产都存在较大的问题。前者在于专业能力不够、综合信用能力差,后者在于资产的厚度、结构化、多样性、透明度欠缺。
就财富管理机构,吴晓求提到,券商和私募专业水平相对较高。他认为,公募基金的激励机制设计有问题,“一个亏损很大还能拿到很高佣金的制度设计,本质上是漠视投资者利益的。”
“指数基金也跌一些,但有的财富管理机构居然能把客户资产亏损到30%—50%,所以,我对他们的专业能力深表怀疑,无论是第三方持牌,或者公募、信托、银行理财。”吴晓求说。
吴晓求还表示,如何提高其综合信用能力是财富管理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。虽然在大数据技术下,“老鼠仓”等情况有很大收敛。但中国股市投资者热衷亲自“操刀”,就是既不相信专业机构的能力,更不相信其信用。因此,要正视财富管理机构在这两个层面的建设,否则中国资本市场很难发展起来。
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改革重点在资产供给端
在资产供给端,吴晓求重点谈了资本市场改革。他提到,中国资本市场现在遇到了较大困难,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,一方面要让基础资产有较高透明度,另一方面是如何让权益类资产有很好的成长性。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恢复信心,让资本市场能够发展起来。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,实际是资产供给端的制度设计出了大问题。
“交易端成本已经下降到非常小,最多就佣金和印花税这点东西了。无论是‘100+1’,还是延长交易时间,都是监管部门在交易端所做的极限改革。”但吴晓求认为,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改革重点,着重在资产供给端,其次在市场需求端,比较不重要的是交易端。
吴晓求谈到,最近三年,市场资金每年的赤字大约在1.5万亿元,不断在萎缩。现在的问题是资产供给端的约束不够。有人说,要暂停IPO,而吴晓求更关注的是减持制度改革。
他提到,减持制度过去对大股东、实控人有三年禁售期的约束,对IPO前的其他股东也有禁售期,仅有禁售期的规定是不够的。“改革的思路不是要把禁售期拉长,而是出现IPO融资了10亿元,中间增发又融资了5个亿的大股东、实控人减持的前提,对投资者的分红回报必须先达到15亿元。”
吴晓求表示,要把中国资本市场从融资市场转变为投资市场,首先要考虑对存量减持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,要把融资规模与对投资者的分红回报有机结合起来,进一步规范减持条件。
“达到标准的企业可以IPO,但必须为社会提供与IPO加增发相适应的分红回报,满足于这个条件且负债合适,才能减持。”吴晓求还表示,赞同IPO要保持一定的节奏。注册制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重大的市场化改革,但要明确,注册制是有边界的。在金融市场中,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边界并不一样,比如天使、PE/VC和IPO后的公众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边界有重大差异,不应让资本市场前端的各种资本业态应承担的风险通过IPO投放到投资者身上,这会有重大风险隐患。
吴晓求并不赞成指标都是负值的公司来上市。“他们打着高科技的旗号,实际上损害了这个市场,这是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的一种新的变种形式,这种观念必须调整过来。”吴晓求表示,资本市场是财富管理的市场,在进行理念调整之后,新增资金才有进入市场投资的动力。所以,资产供给端的制度改革是当前资本市场面临的最重要任务。
(更多报道线索,请联系本文作者马静,邮箱:majing@chinanews.com.cn)(中新经纬APP)
(文中观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)
中新经纬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责任编辑:魏薇 李中元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新经纬(jwview)官方微信公众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