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信息:以“仁德”著称的康熙,为何要将一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

2023-04-25 19:13:40 来源:中华网热点新闻

这位被康熙处死的70旬老汉,正是崇祯皇帝的第五个儿子,朱慈焕。

崇祯十七年(1644年),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,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,明朝灭亡。

就在李自成攻破北京的前一天,在崇祯皇帝的安排下,将他的儿子们分别进行了化妆出逃,结果都被李自成所抓,只是李自成并没有将他们杀掉,反而利用其对明朝旧部进行劝降。但是后来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中被吴三桂和多尔衮击败后,仓皇逃回北京,草草举行了登基仪式后进而撤出了北京,之后所有被李自成俘获的崇祯皇子们便全都失去了音讯,就此下落不明。


(资料图片)

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民间开始流传其各种关于崇祯皇子们留存于世的传,而这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朱三太子朱慈炯了,而他也就此成为了所有"反清复明"起义者的旗帜。

实际上,从北京城中成功逃脱的并不是"朱三太子"朱慈炯,而是崇祯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。

明崇祯十七年(1644年),朱慈焕从李自成军中成功逃离后,便隐性埋名,流落民间。随后为一户姓王的乡绅家收留,由于这位王乡绅为前明官员,对于明朝极为忠诚,于是就将朱慈焕安顿了下来,朱慈焕也就此改名王士元。

随着王乡绅的去世,朱慈焕重新流落民间,经过一份周折,最终在江浙地区定居了下来,以教书为生,结婚生子,同时也将自己是前明崇祯皇子的身份掩藏了起来。

但是后来,朱慈焕无意之间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,更为致命的是,在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前后,有人开始利用他的名号在江浙地区开始了"反清复明"的起义,惊吓之余的朱慈焕带着家人逃到了山东,但是仍被当地官府缉拿。

最后,年过七旬的朱慈焕被康熙以"虽无谋反之事,未尝无谋反之心"的罪名凌迟处死,被同时处死的还有他的全家老小,明朝正统的皇族血统,也就此灭绝。

清朝初年,发生了多起打着"前明皇子"旗号的"反清复明"起义,康熙为此可谓是头痛不已。

清朝入关之后,"反清复明"的起义和运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,特别是在顺治、康熙两朝,大小规模的起义此起彼伏,而这些起义不约而同的都是打出了"朱三太子"的旗号。

除了打着"朱三太子"名义的形形色色的起义外,"朱三太子"的名号也开始逐渐被冒充和利用了。在这其中,比较有名的就是康熙十二年(1673年)杨起隆冒充"朱三太子",在京城发动了"反清复明"的起义了。只是这场起义仅仅持续了两天,马上就被镇压下去,杨起隆本人逃窜。随后的多年里,杨起隆及其部下又多次以"朱三太子"的名义鼓动清朝官员及军队起义抗清,最终在康熙十九年(1680年),杨起隆在陕西被抓后处斩,整个事件才得以平息。

不仅仅是这些民间的起义,就连吴三桂发动的"三藩之乱"在最开始的时候,打出的都是"朱三太子"的旗号。康熙十二年(1673年),吴三桂在云南起兵,并发布了《讨满清檄文》,喊出了"兴明讨掳"口号,而他拥护支持的人,便是"朱三太子"。

除此之外,那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,朱慈焕在无意之间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后,进而使得有人打着他的名号在江浙地区开始了"反清复明"的起义。

为了平定这些"反清复明"起义,康熙皇帝可以说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但是依然不能根除起义的爆发,因而他对此也是头疼不已。

康熙明知道朱慈焕是真的,并不是冒充的,但是康熙皇帝仍以"冒用"的名义将其处死,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统治的合法性。

而在清朝的史料中,记载着朱慈焕是5岁时便去世了,同时将其封为悼灵王,非常明显,这就是政治统治的需要,一个"朱三太子"已经够让清朝统治者头疼的了,在来一个真正活着的崇祯皇子,将会带来更多的起义与反抗。

况且,清朝自诩为是明朝的继承者,而并非推翻者,擅杀前明皇子将直接挑战清朝存在的法理性,也将动摇统治的根本,这也是清朝的皇帝们将其经历进行修改的重要原因。

所以,尽管康熙知道朱慈焕是如假包换的崇祯皇子,但是依然要将其处死,并且不能承认其身份,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大清王朝的统治。

推荐阅读>